栏目分类
| Column Category河池市城乡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池市城投集团)是经河池市委、河池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以河池市城市投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为基础组建的国有独资集团企业,成立于2021年10月,承担着河池市城乡基础设施和重大社会发展项目建设任务,是河池市规模较大的市本级国有企业之一,注册资本30亿元。目前设有12个职能部门,下辖25个子公司,资产……[详情]
“加油、努力,再长征!”
“五年看头年,起步很关键。”
“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进村庄、入企业、察生态、探民生,就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保障和改善民生、搞好民族团结进步等进行调研,并亲自指导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四月的八桂大地,春意正浓。
从湘江之边到漓江之上,从柳江之滨到邕江之畔,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走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广西广大干部群众加油鼓劲,为新时代广西高质量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湘江之畔祭英魂:“困难再大,想想红军长征,想想湘江血战”
“到广西,来全州看一看湘江战役,这是我的一个心愿。这一战,在我脑海里印象是最深刻的,我也讲得最多。”
4月25日上午,广西考察第一站,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来到位于桂林全州县才湾镇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缅怀革命先烈、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纪念园所在地,是湘江战役脚山铺阻击战的战场遗址。
1934年底,一场中国革命史上气壮山河的战役在这里打响。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付出极其惨烈牺牲,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将士马革裹尸,湘江水鲜血染红。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的壮烈一战,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湘江战役,始终牵挂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革命先烈,专门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做好烈士遗骸收殓保护工作、规划建设好纪念设施。这个纪念园,就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下建成的。
拾级而上,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纪念园凭吊广场,面向“红军魂”雕塑静静肃立。
“红军魂”雕塑长80米、高7米,巨石琢就,形如长城。主雕塑眼神坚毅、目视前方,原型正是“断肠明志”、壮烈牺牲的陈树湘烈士。两侧,一个个红军战士的形象呼之欲出,或怒吼拼杀,或英勇战斗。
两名礼兵将花篮敬献于“红军魂”雕塑前。
习近平总书记缓步上前,仔细整理书写着“湘江战役红军烈士永垂不朽”的花篮缎带,率领随行人员向红军烈士三鞠躬。
雕塑背后的山坡上,一面面红旗招展。那里,埋葬着红军烈士们的遗骸。往日硝烟早已散去,英雄之气仍在这青山绿水间纵横激荡。
纪念园不远处,坐落着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参观“血战湘江突重围”展陈,了解红军浴血奋战、突破湘江的革命历史。
红军长征路线图、脚山铺阻击战模拟场景、油画《浴血湘江》……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革命文物,吸引着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
在油画《陈树湘》前,总书记停下来脚步,凝视良久。
画面中,陈树湘躺在担架上,腹部鲜血直流。为掩护红军主力渡江,这位“绝命后卫师”师长身负重伤、不幸被俘,苏醒后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
“壮烈啊!陈树湘是牺牲英雄中很典型的一个。”习近平总书记由衷感叹。
“四道封锁线都在哪里”、“湘江水有多深”、“这场仗打下来牺牲多少红军”……参观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不时询问相关情况,重温那段烽火岁月。
在中央红军抢渡湘江四大渡口示意图前,讲解员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据罗荣桓同志回忆,他在渡江后回头一看,身后就只跟着一名十几岁扛着油印机的小红军战士。江面上漂满了红军战士的遗体,鲜血染红了湘江水。至今在桂北仍然流传着一首民谣: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当时真是危险啊!”习近平总书记说,“试想,如果没有这么一批勇往直前、舍生忘死的红军将士,红军怎么可能冲出敌人的封锁线,而且冲出去付出了那么大的牺牲,还没有溃散。靠的是什么?靠的正是理想信念的力量!”
离开纪念馆前,习近平总书记同这里的工作人员亲切交谈,深刻阐释湘江战役的重大意义:
“革命理想高于天。正是因为红军是一支有理想信念的革命军队,才能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绝境重生,迸发出不被一切敌人压倒而是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为什么中国革命在别人看来是不可能成功的情况下居然成功了?成功的奥秘就在这里。”
“横扫千军如卷席。”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地说,“我们对实现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应该抱有这样的必胜信念。困难再大,想想红军长征,想想湘江血战。”
桂北乡村探振兴:“学习掌握科学技术,用知识托起乡村振兴”
才湾镇毛竹山村,距离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约10分钟车程。村名叫毛竹山,是因为这里漫山遍野的毛竹。然而,新发展起来的葡萄产业,更让这个小山村远近闻名。
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来到这里。沿着平整的水泥路,车子穿过山间的茂林修竹,一派田园风光涌入眼前。昔日炮火纷飞的战场,如今正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这个村子不错啊!绿水青山。”沿着乡间小道,习近平总书记步行察看村容村貌。
雨后山村,空气格外清新。一排排桂北民居错落有致,一排排盖着透明防雨膜的葡萄棚延伸开去。
村干部告诉总书记,该村采取“党小组+理事会+基地+农户”模式,党员带头,成立葡萄种植协会,带动全村46户村民家家户户都种上葡萄,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元。
“过去我们这里比较穷,外面人说有女不嫁毛竹山。现在我们种葡萄,村民都富起来了,大家都说,毛竹山葡萄山,家家户户住楼房,生活变了样,有女要嫁毛竹山……”
听着村干部的介绍,总书记脸上露出笑容。
葡萄园里,村民们正在技术员指导下忙碌着。习近平总书记沿田埂走进葡萄园,同村民攀谈起来。
“你们这里主打什么品种?”
“南玉、红地球,还有温克。”
“价格怎么样?”
“最低能卖到3块,好的能卖到4块。”
“亩产能达到多少?”
“3000斤。”
乡亲们告诉总书记,自从发展起了葡萄产业,村里人也不用去较远大城市打工了。在家种葡萄一亩地收入近万元,不比城里差,农闲时间就近打工,又能增加一块收入。
“所以,将来乡村振兴还是很有前途的。大家不用背井离乡,而是回归乡村。祝你们的葡萄产业越办越兴旺!”
总书记转过头来又问技术员:“你从哪里来的?在这里主要给大家辅导什么?”
“我是桂林市农业农村局的,每隔一两个月来一次,为村民们提供技术指导,现在正在为葡萄绑蔓、定梢。”
“有什么讲究?”
“枝条间隙要固定,20公分左右。花序上面四到六片叶子,要摘心。”
“这个也要疏花序吧?”总书记问得十分详细。
“要的。”
“把你的贡献就写在大地上!”总书记叮嘱,“我在福建时就抓科技特派员,现在全国都在推广。农业技术人员就是要下沉到农村基层来,就是去干具体的出实际成果的事情,这就是你们的贡献。”
村民王德利住着三层小楼,门口两棵灯笼花开得正艳。听说总书记要来,一家六口迎出门来。
“我们先参观一下。”总书记走进家中,从客厅到卫生间,从厨房到熏腊肉的柴房,问有没有热水洗澡、电价贵不贵、自来水从哪来,看得很细,问得也很细。
围坐在客厅聊家常,王德利告诉总书记,他家是村里最早一批种葡萄的,一共种了12亩,农闲时到梧州市建筑工地打工,去年全家收入14万多元。
客厅墙上,贴满了正在上小学的两个女儿的奖状。幸福的笑容洋溢在一家人脸上。
“很好,一家稳稳当当的。”总书记也很高兴,“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你们选择种葡萄这条路,一直这么走下来了,现在尝到甜头了,而且感到有奔头,那就继续发展下去,发展得更好。”
“现在从整个国家来讲,实现了全面小康,接下来要走推进共同富裕、建设现代化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农村就是要推进乡村振兴,方方面面都还要芝麻开花节节高。”总书记指着身边的孩子们,“到他们这一代又不一样了,那就是实现现代化。”
“总书记,您平时这么忙,还来看我们,真的感谢您。”王德利激动地说。
“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总书记回答道。
闻讯赶来的村民聚拢在王德利家门口,纷纷向总书记问好。
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家说:“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血战湘江,杀出一条血路,又经过浴血奋斗,成立了新中国。现在,还实现了全面小康。但我们不满足于此,中国共产党把成立一百周年作为一个新的征程的起点,奔向另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看到人群中朝气蓬勃的孩子们,习近平总书记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做有知识的一代人,用科学知识托起乡村振兴,托起我们现代化的中国。我们老中青三代人,齐心努力奔向现代化。”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2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三农”工作重心已全面转向乡村振兴,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
漓江之上察生态:“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保护好”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对广西作出这样的定位。
这一观念,萌发于习近平少年时代的一段经历。
“当时我才13岁。到了漓江以后,情不自禁几个同学一块跳到漓江里游泳去了。当时感觉江面是湛蓝色的,泛光见底。江边渔民鱼篓里的鱼都是金鲤鱼,感觉就像神话故事里一样。”
时隔半个多世纪,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来到漓江。
他对当地负责同志说:“这次来,我最关注的就是你们甲天下的山水。什么能比得上这里的生态好?保护好桂林山水,是你们的首要责任。”
4月25日下午,在桂林市阳朔县漓江杨堤码头,自治区水利厅负责同志向总书记汇报了漓江流域综合治理情况。
近年来,桂林市大力推进漓江“治乱、治水、治山、治本”,全面清理整治采石场、非法采砂、住家船及网箱养鱼等,实施漓江补水、污水治理、护林改造等工程,漓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流域森林覆盖率超过80%,干流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标准。
“还有非法采石的吗?”总书记特别问道。
“现在没有了。”
“最糟糕的就是采石。毁掉一座山就永远少了这样一座山。全中国、全世界就这么个宝贝,千万不要破坏。再滥采乱挖不仅要问责,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总书记强调。
从杨堤码头登船,习近平总书记顺江而下,考察漓江阳朔段。
“山上的树都禁止砍伐了吧”、“岸边那些村子是不是可以发展些农家乐”、“来这里的游客一年有多少”……甲板上,总书记不时询问漓江两岸生态保护、旅游开发等情况。
当地负责同志告诉总书记,“山清水秀生态美”是这里的金字招牌,他们将在加快推动绿色发展的基础上,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提质升级。
“广西旅游产业大有可为。”总书记点点头。
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尽情挥洒,向世人展现着中华大地的壮美奇绝。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总书记引用古人诗句感叹桂林山水甲天下,“全国能有这种美誉的不多。甲天下就是指生态好,天生丽质,绿水青山。”
一路上,他反复叮嘱当地负责同志:“你们在这里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呵护好这里的美丽山水,这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保护好,这是第一位的。”
27日上午,在听取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保护好广西的山山水水,是我们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
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象山水月,桂林山水的重要标志。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桂林市象鼻山公园考察调研。
正在公园里游览的游客们见到总书记来了,纷纷围拢过来向总书记问好。
“你们都是从哪里过来的?”习近平总书记问。
“我们从浙江嘉兴过来的”,“福建福州的”,“我们就是桂林本地的”……大家争着回答。
“你看,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啊!嘉兴有美景,福州也有美景,桂林也有美景,彼此都要借鉴一下。”总书记笑着说。
习近平总书记转向当地负责同志:“老百姓的幸福感来自哪里?就来自良好的生活环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格调品位,努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宜居城市。”
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质上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考察中,一个细节意味深长。
毛竹山村,一棵800多年的酸枣树仍然郁郁葱葱。走到树下,习近平总书记看了又看:“我是对这些树龄很长的树,都有敬畏之心。人才活几十年?它已经几百年了。”
“环境破坏了,人就失去了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谈生态,最根本的就是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要牢固树立这样的发展观、生态观,这不仅符合当今世界潮流,更源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
柳江之畔看产业:“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
柳州,广西最大工业城市,以汽车、机械、钢铁为龙头产业,工业总产值占整个自治区四分之一。
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柳州,重点考察了“一重一轻”两个产业:一个是作为大国重器的装备制造业,一个是作为“网红美食”的螺蛳粉产业。
在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习近平总书记首先观看了一段柳工发展历程的视频短片:
1958年,一群创业者从黄埔江畔来到柳江西岸,在荒地上创造了中国工程机械的一个传奇。如今的柳工,已发展成为总资产超450亿元,拥有挖掘机械、铲运机械、农业机械等13大类32种整机产品线的国际化企业。
“北看徐工,南看柳工。这里是标志性的装备制造企业,也是一家成功的国有企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柳工在自主创新方面做得不错,国产化程度很高,许多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就是我们民族企业发展的方向。
室外,大型装载机、迷你挖掘机、甘蔗收割机……不同型号的“柳工制造”一字排开,公司负责人如数家珍。
习近平总书记一边看,一边详细询问“价格多少”、“销路怎么样”、“与其他工程机械企业相比,有什么差异化竞争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还走进企业研发实验中心半消声实验室、挖掘机装配生产线,向技术人员、一线工人和管理人员了解相关技术细节、生产工艺等。
离开企业时,总书记同企业职工代表们亲切交流。
他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这么大的国家,不可能搞虚的,也不可能单一化,基础必须扎实。不管我们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不能离开实体经济,不能忽视制造业。”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高质量发展,创新很重要,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要坚定不移、再接再厉、更上层楼。
企业活力在于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上继续大胆探索。
不仅是装备制造,有着“工业思维”的柳州人,还把一碗螺蛳粉做成了大产业。
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产品展示区门口,一首赞誉螺蛳粉的小诗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大米小珍馐,小吃大灵魂。粉好度日月,螺小赛乾坤。”
柳州市负责同志告诉总书记,近年来柳州加快推动螺蛳粉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通过把螺蛳粉做成袋装速食,让原先不易保存储运的美味走向全国各地。
短短6年,柳州螺蛳粉产业实现了“三个百亿”:袋装螺蛳粉销售收入110亿元,配套及衍生产业销售收入130亿元,实体门店销售收入118亿元,同时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创造了30多万个就业岗位。
“真是令人惊奇!小米粉搞出这么大规模的产业来,不容易,值得好好研究总结。”总书记称赞道。
展厅里,摆放着各式袋装螺蛳粉产品,有水煮的,有自热的,有冲泡的。旁边还有熬制螺蛳粉汤的八角、桂皮、沙姜等原料,以及酸笋、酸豆角、腐竹等配菜。
“酸甜苦辣咸,各种味道都有了。不分南北大家都喜欢吃。”总书记笑着说。
看完成品展示,习近平总书记还走进广西善元食品有限公司,从中央厨房到包装车间,实地察看螺蛳粉生产流程。
总书记叮嘱大家:“发展产业一定要有特色。螺蛳粉就是特色,抓住了大家的胃,做成了舌尖上的产业。要继续走品牌化道路,同时坚持高质量、把住高标准。我相信,将来螺蛳粉产业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从产业发展讲到民营经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螺蛳粉产业化过程中,民营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民营企业灵活,敢于闯。我们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党和国家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指导,就是希望民营企业放心大胆发展。
民族博物馆话再长征:“脱贫路上、新征程上一个也不能少”
27日上午,广西民族博物馆外歌声悠扬,三月三“歌圩节”壮族对歌等民族文化活动正在这里集中展示。
看到总书记来了,身着绚丽服装的各族群众兴奋地围拢过来。
“我到地方考察,都会抽时间到博物馆走一走、看一看,目的是更好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沿革。”习近平总书记开门见山,“在广西这片热土上,以12个世居民族为代表的各族人民生生不息,用勤劳、勇敢和智慧,浇灌出八桂大地的美丽富饶。”
总书记对大家说:“广西这些年发展进步很大,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我说过,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中国人说话、中国共产党说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说话是算数的!”
人群中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努力。他指出:“现在全中国56个民族都脱贫了,兑现了我们的庄严承诺。但我们还不能停步,接下来要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迈进,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加油、努力,再长征!”